责任规划师的“街巷变革”
“对话童年——难忘史家·儿童友好社区”展览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,责任规划师赵幸为观众讲解规划设计理念。 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
海淀区学院路街道,二里庄斜街的大白墙被彩绘后,吸引居民驻足。受访者供图
志愿者为学院路画的手绘地图。悦游地图小组供图
在东城,胡同大院堆放的杂物消失了,为棋桌、无障碍扶手“腾地儿”;在海淀,学生的“客厅”画作绘上了大白墙,给街道高冷的“学府”气质增添生活气息;在通州肖庄村,停车场和绿地写进规划导则,弥补了配套设施的短板……为环境改变带来思路的,是日渐走入我们生活的责任规划师。
斗牛大亨在这一过程中,如何将工科思维转变为人文思维,如何应对审美差异、捋顺权责,如何让新制度走得更稳,仍需要规划师不断思考与探索。
胡同破砖碎瓦搭建起“微花园”花坛
史家胡同的宗阿姨没想到,自己家门口一块空地变身小而美的“微花园”后,成了街坊邻居的街拍打卡地。
“不愧是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院的年轻人,审美确实不一般。我家门口那几块破砖碎瓦,被他们垒成了带镂空装饰的花坛。”宗阿姨说,现在她每天用养鱼水和淘米水浇花,为了悉心打理花园,连旅游都顾不上去了。
“微花园”项目出自朝阳门街道责任规划师之手,他们利用“旧物”,见缝插针对社区进行微改造。
责任规划师,是由区政府通过公开招聘、社会招募、定向委托等方式选聘的独立第三方人员,为责任范围内的规划、建设、管理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。他们大多来自规划设计院和高校,包括建筑、市政、交通、景观等专业工程技术人员。
2021年,“责任规划师”率先在东城试点,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、清华同衡、北京工业大学等12家知名设计院和大学,参与街巷设计和实施。在街区更新过程中,两年多来,规划师、设计师们的“美学”逐步渗透了百姓生活。
今年“六一”前夕,年轻的责任规划师带着史家小学的“小规划师”钻进胡同做mapping,让小学生通过“儿童视角”观察社区,发现社区,捕捉社区的气味儿。
流浪猫狗没有窝,孩子放学后没地方玩儿……发现了社区的缺失后,孩子们用黏土、彩纸搭建了“理想社区”模型,“搬”到了史家胡同博物馆。在这些充满梦幻童真的社区中,小动物有了家,孩子也有了蹦床等游乐设施,垃圾箱装上了空气净化器……
(责任编辑:斗牛大亨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lymyjx.com/qinggan/2021/0207/1938.html